荥阳郑氏鹏翔史料

2018-05-20  伯恭揖录

 序言:

       吾族自元朝至正庚子年。遭剧寇陈占之祸,全族惨死三百余人。部份族人,虎口余生,避祸他乡,全族财物被洗劫一空。自明中兴后,常敬公始辑录族谱遗帙珍而藏之。后请林侨为修谱作序。嘉靖丙子再修,清康熙三十九年续修,男丁计有一千三百二十多人。至光绪二十九年重修,民国三十年由先君主纂族谱,迄今又六十多年矣。族人徙居各地,或出国谋生者甚多,沧海桑田之变、故情轻如云烟,续修已不可能。二年来修复四处祖坟、部份知恩报本族人慷慨捐献,促使一些热心者奔走营办。今已竣工,特就民国三十年版,揖录重大演变史实,使族人知祖先远离故士,来此荒闽开启洪基。一千一百多年来,传四十六、海内外有族裔数万之众。本篇史料兼作修祖坟收支财务征信焉!
      荥阳二字由来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王本纪,庄襄王死,政年十三立。国土已西并巴蜀,东至荥阳。旧唐书地理志:荥阳统县十一,户十六万多。治管城。汜水、荥泽、原武、阳武、圃田、浚仪、酸枣、荥阳、开封、原阳。是指春秋时,郑国原有的领地。


郑国都邑

       犬戎之乱,桓公(周厉王少子、宣王封弟友于京畿西北郑地、为郑氏始祖。)死於王事。武公东迁京邑。《左传》郑伯克殷于鄢篇京城大叔句注。邑有先君之庙曰都。庄公所建的新郑是在溱水与洧水之间,韩灭郑后移都邑於此,今称韩郑故城,京邑(在今荥阳市)作为郑的都邑约有三十多年。


郑文化

       孔夫子在删诗经时,保留了郑风中几篇反映男女社交活动的诗歌,在孔子守礼的思想上,是冲破礼教范畴作出决择的。如将冲子、女曰鸡鸣、山有扶苏、择兮、褰裳、东门之墥、风雨、子衿、出其东门、野有蔓草等篇,都是男女谈情说爱的事。在二千多年前敢把男女私情公开化,是比其他氏族先走出一段路。溱洧篇是指郑国的风俗,每年三月上巳日(指初旬)游春,男女聚在溱水(源于河南密县圣水谷,东南会洧水)洧水(发源登封县东阳山,东流至新郑县会溱水为双泊河)两水之滨嬉戏,招魂续魄,手秉兰草(香草),祓除不祥。至唐朝时始改每年(农历)三月初三日春游,流传至今,已成为全国性的风俗。河流是孕育人类文化的地方,实可信矣!今闽南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,许多男女青年上山拾柴和采菰,在深山密林中,常听到唱和的山歌,这是古老风俗的延续,郑国文化对后世影响至深且广。


东汉郑氏分十房

       第二房:郑州荥阳、荥阳应列在前,荥阳设郡在三国魏正始三年、郑州系隋时设置、相差三百多年,前代不知所本。吾认为分十房、是后世所推测的,不可作为史实,其他各州房次不列。
       据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:荥阳有郑少邻为唐郑州司士参军系荥阳人(修唐书时己不知少邻公以上之世系了),世居光州固始。  (大概是西晋时五胡乱华时南迁的。)少邻生穆、穆为河清令。穆生亚、亚为桂管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、持节桂州诸军事,守桂州刺史,绥抚安南和平定五管边寨之乱。后贬循州刺史(今广东东部包括潮州等地),后以子贵赠上柱国荥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。亚生畋,四世均第进士,畋历经宦海二十多年,于唐僖宗朝,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乾符四年兼兵部尚书,集贤殿大学士阶特进。广明元年黄巢陷长安,天子幸蜀,以畋公为凤翔、陇右节度等使兼京城西面诸军行营都统。巢将尚让、王璠等五万余人寇凤翔,公以五千兵设伏龙尾陂,击杀二万余人。以功封上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。其季子可远(即入闽之祖)以军功授郎将(六品武阶)。
      当是时畋公弟畯为秘书监及毗均在朝为官。长子凝绩为陇州刺史。次子凝和官凤阁舍人。三子凝远字可远随侍军中。从子俭字君约官翰林学士。真是一门贵显。中和三年公病养疾于陇州郡舍,是冬病故,任官职者以地方多故奉旨夺孝守职。可远领亲兵五百人,扶柩归葬固始,畋公旧僚属均随行。


举族南迁

       前中和二年秋,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行全,聚众五百人盗据本州,月余复陷光州,有众千人,自称将军。蔡州防御使秦宗权为扩充其势力范围,竟表奏为光州刺史。固始县佐王潮及审邽、审知三兄弟以才气名于时,绪以潮为军正、二弟典资粮并课督士卒。绪探知凝远率部在庐墓,且叔兄多人在朝为官,欲挟以自重,数次强请出山。可远公虽不欲附逆,但为保护亲属和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宁计。自领五百旧部与其周旋。光启元年秦宗权僭帝号,责贡赋于绪,因租赋收入悉供军食,不能献。宗权闻知,声言将以兵击之。绪惧乃与诸将谋议,可远公僚属中有随其祖父到岭南一带任职者。认为岭南气候暖和,物产丰富,人口又稀少、是个好安身之所。乃建议向南方行军,以避宗权。于光启元年二月,以五千兵挟迫中州吏民万余人南行。以刘行全为前锋,绪与潮兄弟领中军。吾祖谙于军旅之事,领部伍为后队,族人和僚属及士卒将近千人。循淮西南来经桐城,渡长江,转掠江(九江)、洪(南昌)二州。溯赣江而南、至虔南,闻知广南一带有备。乃引兵向东,八月陷长汀。以入闽后山多路险,且军中少粮,挟迫又众,命军中汰老弱、轻装以行。可远公以族人中都是家有老弱之人,长途跋涉虽走走停停,也疲惫不堪,乃资遣有老弱之家,嘱勿忘荥阳灯号也。族谱中记载有铜香炉一座,腰铸光州固始流传祭器,举族南来是可信的,同来者尚有尚宣宗万寿公主颢之裔,与邻及戬等仕宦者。
       绪性暴戾且多猜忌,有状貌魁伟,谋略逾于已者,恐被取而代之,皆藉故杀之。亲如妹夫刘行全,尚不免一死。故诸将人人自危,审知善谋计。人称白马三郎,说其兄潮与前锋将佐密谋除绪。军次南安途中,于篁竹间(一丛一丛今称灯竹)擒杀之,众推潮代领部伍。议引兵北返,约部属不得犯民,行经武荣州〔武则天圣历二年(公元699年)置、大概是今日丰州镇〕时。泉州人张延鲁,领耆老奉牛酒遮道犒军。以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祸民,请潮留为州将,解民倒悬之苦。乃分兵围泉州城,吾祖率部驻守丰州社稷坛,并屯田自给军食。族人亦各谋生路,以后他们就在晋南一带繁衍荥阳郑氏。一年后攻陷泉州城,潮自领刺史,命诸将佐各领兵绥抚各地。吾祖可远公,不欲张扬于闽疆,而累及在朝为官的诸至亲。乃请领兵镇戍桃源驿,此系闽南通中原之要地也。随来僚属和士卒共有二十五姓氏,大都是光州固始一带人,因为当地有个桃林集,中州人怀旧,就给换个名为桃林场(场就是唐时县以下的政权机构,是南安西北的二个乡地)时光启二年事(公元八八六)。昭宗景福间畋公长子凝绩迁刑部侍郎,转户部侍郎,赠畋公太傅配享僖宗庙庭。可远公来此荒蛮、郁郁寡欢,居廿一年,得知唐亡。诸兄弟音讯全无,乃卸却兵权归隐大鹏山(当时称北山)后峡谷中的吴田。光州留厢使(佚名)、袁昭、庾某等都先后在此任职。诗人韩偓号冬郎疾朱温之专横,避祸南来,亦稍住桃源。人口增加促使在后唐长兴四年(公元933年)升为桃源县。以后很多姓氏的族谱都冠以桃源二字,桃源遂成为祖地。郑氏后裔徙居他县者,都在族谱上记载:五代时,从桃源迁来此等字样。

世外桃源

       可远公退隐后,在吴田(今湖洋镇溪东村一个角落,住户百数十人)买山地一大片,东与田中仙溪郑家山为界,西与洋上李家山为界,并在尾池山母头、珠内、欧内、上下寮、赤剧等六处建有宅院。族谱上载是唐时所居故址。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五日,伯恭邀请英伦归侨德森侄,吉隆坡郑氏家族会代表忠练、桃东村:国相、荣提、瑞团,卧龙村:志南、海棠、铭斌、启厚、亚健,大坪村晋宝等人,上吴田议修祖坟。察看了唐时的故宅,都是颇具规模的唐代建筑古宅地、欧内最大除正宅二进两边护厝外,宅旁尚有书房地一所,约有二亩地,其他五处较少,可住百数十人。传说:当时可远公入闽时,仅是而立之年,带有眷属。旧僚中有师爷(如教书先生的陈相公和舍人后世称做舍人公)等。住在这里仅有十数年而已,建如此多的宅院,是供给这些人住的。这里地处高山环绕,峡谷之间就有三条小水流,长年累月地流,加以当时原始森林覆盖、湿度太大,不宜人的居住,俗称瘴疠之区。可远公年老苦头风痛之疾,又徙居于姜莲坑坪上。宅地壹亩肆分玖厘伍毫,坐南向北,这是不忘祖地在北方之意,建荥阳郑氏家庙一座。两旁盖平屋二十余间,这种格局,只供一家人住用,其他随行的人都没有来。因为族人在去年及今年春间,曾四上吴田,在草木覆盖的山岭上,寻找元代二十世祖龙图阁学士积阶资政大夫光时公墓时,发现多处古墓葬,都非当地人的。有一处是一块小石桌,和一块无字的小石碑,其他都是垒石的,应该是吾族的先辈,埋葬在吴田产山的。缅怀祖辈,避乱南来,聚族而居。语言文化、风俗习惯,历久不变,使唐话和文化继续保留下来,把中原文化发扬光大,形成今天的闽南文化,都是先辈丰功伟绩。寻根访祖,是华夏民族固有的美德。瑞燃有本家谱,在序言中,载有祖上来自泉州。


源于唐而盛于宋

       可远公传四世、有懋公行四十(吾族以前设有专人、登记族内生死丁口;初一登记上月生者与死者,同辈份依出生先后次序排列。四世男丁至懋已列至四十,估计已有贰百余人)。懋公宋太宗时,为潮阳军(今广东潮阳揭阳海阳一带、清时为潮循道)都巡检使(在五代闽国和南唐时,就已任军职,以后归顺宋朝,才授此重任)。真宗咸平间(公元一千年)归休。感到山顶局限太小限制氏族的发展。故向官府请批给县治东廊荒地二十亩,费银四十四两,鼎庐以居子孙。其他族人还在姜莲坑坪上,额其堂为“鹏翔”,为坪上之转音,亦期望子孙后世,如鹏鸟飞翔奋发也,是吾族“鹏翔”堂号的由来,即今城内郑氏祖宇也。

       六世:慈,宋仁宗景佑甲戌进士。

       十世:公坦,南宋绍兴戊辰特奏名(高宗建炎初特奏名第一名,附第二甲赐进士及第、第二、第三名,赐同进士出身,余赐同学究出身。)怀安县丞。
       十一世:宋臣,宋宁宗庆元己未进士。

       十二世:巖,孝宗淳熙戊戌进士官集贤院副使,其父振徙居安溪还集里(今剑斗镇),以后称安溪前郑。 凌,善继公之子,领乡贡、乾道壬辰科特奏名。

       十三世:炀,凌之长子行二十七,宋宁宗开禧乙丑进士。子春,凌之次子行二十九,开禧乙丑特奏名,号称昆仲联登。墓在介福福东村,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四日修复。

       十五世:帝俞,子春之孙行三十四,理宗淳佑元年癸丑进士,被誉为邹鲁之族。


微于元末

       二十世:光时公元成宗大德年间进士,官龙图阁学士,积阶资政大夫。以元政日非,淡心宠荣,归隐田园。后与夫人李氏合葬吴田产山。一九九六年二月由旅居英国伦敦德森侄,慨献万余元修复可远公及学士公二座祖坟。追远慎宗,为祖先和父母,克尽孝道,堪以激励后人。先父于民国十五年,在祠堂东畔因中故宅,起盖“卧云书楼”,在挖基时,得元七宝铜马铃一枚,半面狮首铸“王”字,另半面铸“大元”二字,此乃学士公驰马南归之遗物也,至今宝之。
       光时公有子四:克仁、克义、克礼、克智皆英勇之士。元顺帝至正年间,强盗陈占胡知结伙作乱,据大鹏山石齿尖下及湖安寨,四出打家劫舍。泉州路与兴化路两地区,任其横行四至,官兵不能剿除。屡次攻县城东里,赖克仁等挈族人与附近诸姓丁壮,共同抵御,真是众志成城,始免受祸害。匪人知强攻多伤亡,为除去坚强对手,好进行劫掠财物。乃向官府诈降,并向县尹提出请求,要与郑氏解仇释怨,拟在知政桥上(今云龙桥其旧址,前系木桥,上有屋盖长廊)设宴与郑姓全族言和。官府不知其有诈,竞嘱克仁等赴筵时勿带兵刃,免伤和气。不料狡寇,先期于桥下沙堆里预埋兵器,并在桥头两旁空地上砌灶推放柴草。寇徒事先挨家挨户登门邀请,至正庚子(公元一三六○年)七月十六日赴约者。有男妇老幼三百余人。匪人处心积虑,请长者和四公子等,到桥亭中就座,老弱妇幼均坐在桥上的两端,寇徒每席派一人上菜和频频敬酒。大都豪壮之士均有醉意,失却戒心,菜肴过半后,寇徒全部退出,把整捆柴草点燃后,塞进两边桥头,一时号哭惨叫之声震天,火焰也遂之冲上云霄,映红了东里上空。官军不敢求援(时县城在梅花山下),致一些青壮年跳入桥下石皮潭中逃生者,也死于两岸寇人刀刃之下,无一幸免,全族财物,被洗动一空。三天后官府始命里正雇人收埋于溪埔沙坑内,立碑书“郑氏众神之坟”。建城东新华路时,又迁葬少量朽骨土于丘湖山之顶。一九八六年建云龙石拱桥时,桃溪南岸一侧,在挖桥基时,发现数量甚多碗盆及酒盏碎片。其中有战甲护前胸铜镜一面,与传说和史实相符,元末官吏腐败,竟无法处置寇徒,理此奇大冤案,只将郑姓全族宅地田园封存,算作了事。


继绝中兴

       克智公其德配尤氏生二子,起宗、昌宗、一女德娘(遗腹),先期由堂侄兴宗随同归宁鹳山娘家,未赴宴。族人奔告凶讯,又避难于安溪御屏村外婆家,住在砦里。  (生元泰定三年卒至正二十四年,年仅三十九)。以其抚孤艰辛,济几绝之绪,厥功懋焉。遭巨变,哀伤过度,早年病逝,故尊为尤氏妈。后瓦棺归葬双鱼山北坡,坐丙向壬兼午子。一九八三年马来西亚吉隆坡鹏翔郑氏家族会修复。一九九三年立碑于墓侧,伯恭叙明附葬之孙曾。供后人瞻仰。
       兴宗留在安溪御屏,繁衍后代,以后称后郑,分支潮兜、潮碧、云溪、许塘、及永春桂洋、颖水等地,今有众数千人,来往甚密。


规复祖业

      明朝洪武元年(公元一三六八)起宗年十八,携弟昌宗年十七,及妹德娘年九岁。回永探家,只有堂弟贵宗(克仁公之子,随其姐信娘居住在东门外,后传因德、再传常植、徙居介福福东、为井头派分房祖)。其三十八世:奕明于民国廿八年修族谱时捐一千元。
      宅地田园前由官府封存,起宗伯向官府请求勘查旧税户,丈量祖遗田产。该米二十八石。堂伯父四观有田租三百四十一石一斗,由昌宗继承,其余田土不问高低平分三份各自掌管。

      二十二世:起宗字绍基配留安西宅陈氏,子二:存永、阳生,后虽有婚配,均无子嗣。其产业充作本族书田、诗礼传家簪缨世代,皆赖祖德之荫护也。

      分支茂盛   二十二世

      昌宗字绍业,配南安县黄氏,子二,应生、惠生,昌宗与配黄氏、瓦棺合葬董埔象卷山右穴,左穴为起宗伯配陈氏。一九六○年修仰贤水库时,由族人移埋丘湖山。一九九五该山平整建永春师范,四瓦棺移葬于大鹏山湖内,在二十一世祖克智公衣冠坟左侧,修建石墓,使父子长相陪伴,亦利于后世祭扫。

      二十三世:应生配张氏、赵氏,赵氏生四子:莹圭、斌(止)、信乞(止)、晚哥,应生公为天房分房祖,居祠堂东畔。惠生配张氏、子三:复三(止)、复渊、复七。惠生墓在化龙村尤氏妈右侧。为地房分房之祖。

      二十四世:莹圭号因中配洪氏,子一:㫤,天房因中系之祖也,居祠堂东畔中。斌虽无生传。谱载:斌子三,无孙。但在明正统己巳年,与胤福各出廿五两银修建祖祠。晚哥号因前配黄氏,子二:真、贯(止),此因前系之祖也,居祠堂东畔前。复渊字胤福配黄氏、续娶刘氏、侧室黄氏,子十:纯(黄生)、璠(黄生)、政(刘生)、观、汻、满童、溥荫(俱黄生)、窦、岱、墨(俱刘生)此地房胤福派之祖也。谱载:原配黄氏无出而殁。此处(黄生)为“嫡出”,(刘生)为“庶出”。

       二十五世:

天房因中派  㫤字常明天顺八年岁贡生,授江西建昌府军卫经历,配黄氏无出,继娶陈氏,子一文昌
天房因前派  真字常达配陈氏,子二:震生、伭生。
地房胤福派长房纯字常敬配刘氏,子三:廉、为、庑。姜莲家庙久废(祖上有宰相官阶者才可以称家庙),明成化己亥修建之,命弟璠、满童、窦等居之。常敬公墓,在尤氏妈右后侧。
地房胤福派二房  璠字常玉配林氏、侧室许氏,林氏生惠童,许氏生进生。
地房胤福派三房  政字常显配陈氏,子四:庠、序、真祖、衡童。
地房胤福派四房  观字常聪配黄氏,子三:真赐、真辉、真煌。
地房胤福派五房  汻字常睿配张氏,子六:庆、庾、齊、宗、济川、济时。
地房胤福派六房  满童字常宽配林氏,子二:廙、廈。
地房胤福派七房  溥荫字常潮配邱氏,子三:旻生、宜生、富生。
地房胤福派八房  窦宇常敏配颜氏,无传。
地房胤福派九房  岱字常祚配林氏,子二:佑(少时外出支裔莫考)、富。富字文爱配王氏生二女,本房至此止。

地房胤福派十房    墨字常翟配凌氏,子二:普伭、普序。传五世,至明未清初、均无后裔。

地房添福派  旺字常兴配尤氏,子二:壬、㡾。传五世,至明末时,熙赐、熙使二人徙居江西。熙庚、熙瑭、熙班等三人徙居光泽永春园。至三十世启贵无后,由天房因中派荣安次子天尚、嗣继为孙。今居大坪村田头、海内外有裔百余人。

       从二十六世起、仅按民国三十年族谱收集分支系及徙居外地的简况,并科举宦游者,略为介绍。庠生及武庠生人数太多,不在揖录之列。